兩百萬分鐘透視中美印教育現實 我們的教育將孩子引向何方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一部紀錄片《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揭開了中、美、印三國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狀態,這部紀錄片引人深思,與美國與印度的孩子相比,我們到底要將我們的孩子引向何處?
兩百萬分鐘大約是美國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總時間,紀錄片跟蹤拍攝了2位美國學生、2位印度學生和2位中國學生“兩百萬分鐘”的學習與生活。在這相同的兩百萬分鐘里,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三個國家在教育制度上的不同,家庭教育目標上也存在巨大差異。
美國學生
布萊尼(Brittany)和尼爾(Neil)都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卡梅爾中學(Carmel High School),這是一所全國排名前5的公立學校。
布萊尼,17歲,成績優異,班級里排名始終在前3%。她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同時能夠幫助別人的社區義工。
尼爾,18歲,他既是班長又是橄欖球隊隊長,學習與訓練都要一手抓,賽季時球隊每周的訓練時間甚至超過20小時。
布萊尼與尼爾等美國學生的高中生活,就像做夢一樣,學習、玩樂兩不誤。
印度學生
阿波娃和羅西都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圣保羅英文學校。
阿波娃,17歲,除了周一到周五的繁忙學習外,她在每周六的早上5點45分就要起床去參加輔導班。她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工程師,因為她覺得工程師在印度是“最保險”的一種職業。
羅西,17歲,由于父親與姐姐都是物理學者,因此他被家里寄予厚望,很小就有了自己的目標。
印度學生的學習目標與美國學生相比,更加單一,大方向幾乎一致——高中畢業→上好大學→成為工程師。
中國學生
曉遠和瑞璋都來自中國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學。
金瑞璋,17歲,有著極高的數學天賦,參加過不少國際數學比賽,他的目標是考入北京大學學習數學。
胡曉遠,不僅要學習文化課知識,還要跟隨中國著名的小提琴家學習拉琴、學芭蕾和樂理。參加這么多藝術輔導班就是為了能夠在耶魯大學提前批招生和上海音樂學院的面試中脫穎而出。
在這個紀錄片里,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來,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是最長的,需要掌握的學習之外的各項才藝、技能也是最多的。
不同的生活 不同的結果
最終,美國學生布萊尼以3.94的GPA從高中畢業,成功進入印第安納州大學讀醫學預科;尼爾獲得了普渡大學獎學金,學習自己喜歡的電腦繪畫專業。
印度學生阿波娃沒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只能在家附近的學校學習電腦工程;羅西雖沒有考上印度理工大學,但也進入了一所頂尖工程學院讀書。
中國學生金瑞璋的理想實現了一半,沒能進入理想的北大數學系,但還是進入了北大,只是沒能進入數學系,而是進入了元培班,盡管他在數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仍在激烈的競爭中被刷了下來;胡曉遠也沒能被耶魯大學錄取,最后去了清華大學攻讀金融專業,同時繼續學習小提琴。
這6個孩子在該國都很優秀,也均來自該國的中上階層家庭,但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導向完全不同。
當美國學生尼爾告訴自己的媽媽“我想學電腦繪畫”的時候,媽媽認真聽取了他的想法,并對他表示支持。“這么多年他做的事,我們都很高興他做得不錯,沒有惹出麻煩”。但這并不代表美國父母對孩子沒有期望,只不過與那些看似“實際”的期望相比,美國父母更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與美國“以個人興趣為導向”的教育不同,中國與印度的教育更多地是“提升社會等級”的導向,這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不無關系。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印兩國內,刻苦學習數理化,成為工程師,無疑是快速擺脫貧困、逆襲的最佳辦法。
美國學生自信又獨立
在紀錄片里,中國學生在多個方面都碾壓美國孩子,但有一項數據,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高出一大截——自信心!
幾乎所有的數據都在告訴我們,美國學生不如中國學生勤奮,中國高中生到畢業時的學習時間是美國學生的兩倍,但是這么長的學習時間讓中國學生對人生、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嗎?
布萊尼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孩,她清楚得知道自己喜歡與人相處,喜歡幫助他人,因此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尼爾清楚表示了自己不愿意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對未來他有著清晰的規劃,并最終進入自己感興趣的電腦繪畫專業。
美國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是相對較少,但并不是不勤奮,只是將中國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時間用于多元化發展,在課外活動和興趣愛好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弄清楚自己擅長的方面。美國學生對于未來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期許都來自于自己實踐的總結和獨立思考。
中國學生獨立意識令人擔憂
與片中的美國學生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學生胡曉遠這個各個方面都異常努力的女孩,卻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努力的真正目的,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對于未來,她覺得模糊又遙遠。
想要進入北大數學系的金瑞璋談及理想,也并沒有太確切的想法,只說如果進不了北大數學系會很失望。這兩個中國學生在接受采訪時,對于人生理想都顯得比較茫然,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也多是不自信的樣子。
甚至父母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是目標模糊的,一方面讓孩子接受藝術課程,申請耶魯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從事傳統意義上適合女性的翻譯等工作。當父母幫孩子擺平成長中的一切障礙時,孩子們也失去了認識自己、思考人生意義的機會,成為隨波逐流大潮中的一員。
教育就是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思想,請克服你的家長欲。想一想你的教育究竟是把孩子引向何方?